电大助“三农”,媒体齐聚焦——江西电大“一村一名大学生工程”成效卓著,造福地方

时间:2018-01-22浏览:1679设置


  一村一名大学生工程”(以下简称“一村一工程”)是经省委、省政府批准,在全省实施的一项“政府出钱、大学出力、农民受益”的民生工程。2012年,江西广播电视大学承担起此项工程的大部分教学任务——运用远程教育与面授教育相结合的方式,将知识传递至教育资源匮乏的乡野村镇。

多年来,江西广播电视大学致力于培养实践型技术人才,竭力筹建“田间课堂”,积极搭建创新创业平台,让农民学生学以致用、用以促学、学用相长。事实证明,“一村一工程”成效卓著,造福地方——工程业已覆盖省内全部行政自然村,培养了一批又一批的农民企业家,为江西这片山水秀丽的富饶土地“锦上添花”,为数万名渴求知识的农民朋友“雪中送炭”。

俯瞰饶沃江西,遍布电大学子。

漫山绿树红英,多为电大所留。

近期,国内多家媒体都将目光聚焦到江西广播电视大学“一村一工程”这项成功举措上。《中国日报》江西记者站、《江西日报》、江西省电视台纷纷前往教学实践基地考察、采访,推出江西电大“一村一工程”专版专栏。




  

2018118日,《江西日报》刊载

《十四年磨一剑——江西广播电视大学实施“一村一名大学生工程”纪实》

   

http://epaper.jxnews.com.cn/jxrb/html/2018-01/18/content_410721.htm

   

十四年磨一剑——江西广播电视大学实施“一村一名大学生工程”纪实

本报记者郑颖实习生邹南青

2004年,江西广播电视大学开始试点教育部“一村一名大学生计划”,自2012年起,省委在全省电大系统实施“一村一名大学生工程”。该校以“一村一名大学生工程”为抓手,通过“远程教育+实践基地+创新创业协会”平台的方式,把优质农村教育推送到农民身边。

14年来,江西广播电视大学累计培养36462名“扎根农村、服务农民、发展农业、带头致富”的新型职业农民,为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探索了一条人才培养之道。

远程开放:时时能学、处处可学、人人皆学

夜幕下,忙完一天的农活,江西广播电视大学“一村一名大学生工程”学员、上饶县枫岭头镇永丰村的陈远远登录国家开放大学学习网,找到自己正在学习的绿地设计这门课程。不一会儿,由北京林业大学副教授张晓佳主讲的教学视频就缓缓播放出来。陈远远说:“这种通过网络学习的方式,不用出门,随时都可以学,真是太方便了。”

在“一村一名大学生工程”的培养中,江西广播电视大学依托已经建成的国家开放大学四级学习平台,采用远程教育的手段,学员不用到指定的教学课堂,就可以通过网络实现时时能学、处处可学、人人皆学。

在专业和课程设置上,学校巧用加、减、乘法,确保学员“学得会”。该校根据农村发展的实际和需求不断调整专业,今年将在已经开设8个专业的基础上,有针对性地开设电子商务专业,帮助农民更好地销售农副产品。根据农民大学生的实际,该校减少不适用、难学的课程,围绕地方经济发展特色,增加了符合地方特色的“脐橙栽培技术”“油茶种植技术”“茶叶市场营销”等课程。在教学资源利用上用乘法,通过国家数字化学习资源中心和国家开放大学资源库,把全国最优秀的教学资源集中到一起,为学院提供了大量国家级优质教学资源。该校还把教学资源以“课程学习包”的形式配送给学员,针对不同情况开展集中式教学、区域式教学和自主式教学,真正实现“不离乡土、不误农时、工学结合、因需施教”。

实践实训:把课堂搬进田野农庄

前不久,江西广播电视大学2016级园林技术专业的30多名学生一起来到位于都昌县中馆镇的小河村油茶种植基地,学习冬季油茶养护知识。在基地里,老师们手把手地教学员们如何修剪枝条,如何给油茶树保暖防虫,大家学得津津有味。

中馆镇小河村油茶种植基地只是该校34家省级实践教学基地之一。理论联系实际、讲求实效,确保“用得上”是“一村一名大学生工程”的核心。为此,该校根据各地特色农业,在全省电大88个教学点附近,选择可复制、可借鉴、可推广的种植、养殖及合作社作为省级实践教学基地,并给予专项资金支持。每个县级电大也围绕自己所开设的专业建立3个以上的适用当地农村特点的实践教学基地,把课堂搬进田野农庄、搬进果园林场、搬进种养基地,将知识转化为能力,理论转化为实践,为提高学员创业能力提供了保障。

据了解,该校已经投入300万元,开展了34个实践教学示范基地评选和建设工作,为学校各专业的学员提供实践教学基地。

根据毕业生抽样跟踪调查,该校92%的毕业生留在了当地,87%的毕业生从事与所学专业相关的工作,有效解决了农村人才缺乏的问题。

创新创业:改变农民大学生的人生轨迹

学员大学毕业了,但学校的扶持并没有结束。2016年开始,江西广播电视大学建立了10家农民大学生创业孵化示范园和7个创新创业组织,并给予经费支持,鼓励和引导农民大学生创新创业。目前,全省电大系统已建立了40余个县市级创新创业协会组织,根据当地农村经济发展特色,积极组织开展各项创新创业活动。

得益于江西广播电视大学的培养,越来越多的农民大学生的命运发生了改变。

2014年毕业的靖安县仁首镇莲塘村张和波从一个山里娃,变成了拥有占地300亩的蓝莓庄园,年创收500万元的“蓝莓王子”、致富带头人。他说,“我在电大的学习经历对我的影响很大,我不仅学到了更多知识,还开阔了眼界。”

2012年毕业的婺源县赋春镇长溪村戴向阳用一根网线,将山村的美景和特产推向了全国。如今,长溪已成为婺源山村红枫游的胜地。谈起他当时的“壮举”,戴向阳说:“我所运用的网络和营销知识,都是在电大学到的。”

2016年毕业的乐平乡村大学生创新创业协会会长魏秋香创办的百绿农业发展公司,不仅种植了1500余亩早熟梨、300余亩杨梅,年销售额2000余万元,还辐射带动了1100余户农户,带动果农年人均纯收入2.3万元。魏秋香说:“是电大圆了我的大学梦,更让我能用新理念、新思路来改造传统产业。”

 …………

据统计,目前江西广播电视大学培养的学员中有6259人被选为村干部,1763人实现了自主创业,创办农民合作社1109家,带动9651户农民脱贫。


 


  2018115日,《中国日报》中文网刊载

《“一村一工程”精准扶贫在江西--江西农民大学生毕业返乡创业纪实》


http://jx.chinadaily.com.cn/2018-01/15/content_35505760.htm?from=timeline&isappinstalled=0


  一村一工程”精准扶贫在江西--江西农民大学生毕业返乡创业纪实

  一村一名大学生工程”(“一村一工程”)是2011年江西省政府推出的一项培养农村适用型人才,实施精准扶贫的重要举措。即:高等教育向农村延伸拓展,采取“政府出钱、大学出力、农民受益”的方式,着力在实施精准培育上下功夫,为江西“三农”发展培育和储备了一大批“留得住、用得上、干得好”的高素质农村人才,激发了农村创新创业活力。这些大学生经过系统教育培养和创业培训指导后,个人素质和实践操作能力得到大幅提高,充分调动和激发了潜力,成为助推江西“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重要力量。

在江西省农工部提供的材料中有这样一组显赫数据:

经过7年的实践探索,江西省“一村一名大学生工程”呈现出良好的发展势头。截止2017年底,江西省已投入1.45亿元,招收培养了40125名学员,涌现了一大批农业先进技术传播者、产业发展带头人、基层组织“顶梁柱”和群众致富领路人,实现了促进农村经济社会发展与锻炼培养农村人才双向良性互动。学员经过系统教育培养和创业培训指导后,个人素质和实践操作能力得到大幅提高,充分调动和激发了潜力,成为助推江西“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重要力量。经初步统计,仅首批5163名毕业学员当中,就有42.5%的学员实现创业致富,其中839人自主创业,423人把产业做大做强,310人成立了农民合作社,620人成为致富带头人。

  2018112日,记者走访了江西广播电视大学“一村一工程”2013级农村行政管理专业学生、江西省百绿农业发展有限公司总经理、乐平市乡村大学生创新创业协会会长魏秋香。

魏秋香在橘园与扶贫对象百乐村村民韩天日、程秀荣夫妇进行交谈


魏秋香出生于普通农民家庭,因家境不济高中辍学在家务农,未能读上大学一直是她心中的遗憾,但是魏秋香生正逢时,2011年江西省推出的“一村一工程”,选送农村优秀青年免费接受高等教育,这一惠农政策不仅让她圆了大学之梦,还让她在广阔的乡村创新创业。

  2013年春,魏秋香参加了江西省广播电视大学“一村一工程”行政管理专业班的学习。经过两年的专业学习,魏秋香不仅掌握了农村实用技术,而且业务素质和管理水平都得到很大提高,成为一名“一村一工程”优秀的毕业生。学习期间,在江西省广播电视大学教学助力下,魏秋香创办的百绿果业基地被批准为电大“一村一工程”早熟梨种植教学实践基地。她带领大家成立百绿果业技术服务队,深入到其他果业开展一系列生产技术服务,解决其它基地燃眉之急。魏秋香先后荣获“国家开放大学优秀毕业生”。

据了解,江西省百绿农业发展有限公司现有早熟梨种植面积1500余亩,杨梅300余亩,绿化苗木200余亩等。年产水果200余万斤,年销售额2000余万元,辐射带动农户1100余户,果农年人均纯收入2.3万余元。2014年江西省百绿农业发展有限公司被评为景德镇市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

魏秋香告诉记者,江西电视广播大学不仅让自己学习了专业知识,还让自己认识了一些同行及农村种养殖致富带头人,通过开展基地实践学习交流活动,大家可以取长补短、相互借鉴,探讨新品种、新技术的开发、引进、示范和推广。魏秋香说,“读了大学就是不同,我现在学会了用新理念、新思路改造传统产业,传帮更多职业农民。”

国家开放大学教务部胡立峰副部长、国家开放大学教育教学部朱晓鸽教授、国家开放大学出版社杨艳征老师等在乐平市乡村大学生创新创业协会、示范园调研指导


  20167月,魏秋香积极筹备创建了乐平市乡村大学生创新创业协会,担任会长。

记者了解到,协会会员基本上是由江西电大及江西农大的12级至17级远程教育“一村一工程”学员组成,大部分为村两委干部、新型经营主体负责人,都是扎根农村、从事农业的新型职业农民。

  201777日,在协会成立一周年之际,在乐平市委农工部的指导下,魏秋香向广大会员发出“全力推进脱贫攻坚和精准扶贫”倡议书,号召广大会员做脱贫攻坚、精准扶贫的参与者、推动者、宣讲者。2017715日起,协会在市委农工部的统一部署下到镇桥镇、鸬鹚乡、众埠镇、乐港镇等4个乡镇开展了扶贫签约仪式。截止目前,协会已在八个乡镇签约扶贫510户。其中金融扶贫177户、就业扶贫110户、产业扶贫52户、教育健康扶贫46户、其他扶贫(土地入股等)125户。

魏秋香说,“通过协会,全市乡村大学生可以相互交流,以示范作用带动当地及周边农民参与,有效促进农民干事创业,为培养新型职业农民、推动农业产业化、发展农村经济提供强大动力。”魏秋香介绍,协会将成为乡村创业大学生的继续教育平台;相互学习、交流合作、共赢发展的平台;新技术、新品种、新政策的信息发布平台;农副产品的电子商务推广平台。

魏秋香表示,“协会今后将以区域公共品牌、协会集体商标推广各会员企业的农副产品,以电子商务平台、产品形象店等线上线下一体销售;以老带新,以示范作用带动当地及周边的乡村大学生积极参与;以示范作用带动当地及周边农民参与,有效促进农民创业,为培养新型职业农民、推动农业产业化、发展农村经济提供强大动力。”

记者离开魏秋香的百绿农业发展有限公司,又来到乐平市三王牧业有限公司见到了 江西农大“一村一工程”2014级农民大学生汪艳霞。

汪艳霞参加2017年景德镇市院士工作站授牌仪式


汪艳霞参加乐平市电商精准扶贫培训班


汪艳霞告诉记者,与羊为伍,因羊扬名,在精准扶贫中做洋洋洒洒的“羊文章”,这就是乐平市三王牧业有限公司扶贫的新追求。

据了解,乐平市三王牧业有限公司成立于20128月,是江西省较大的湖羊养殖基地,是一家集饲料生产水稻种植湖羊养殖湖羊屠宰加工电子商务服务冷链物流及连锁餐饮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现代化企业。汪艳霞说,“选择回家乡创业是我从小就有的一个梦想,那就是要让我的亲人们过上好的生活,要帮助那些需要帮助的人,我的家乡情结很浓,所以我毕业后在家人的支持下,我回到家乡创业。”

三王牧业有限公司湖羊养殖基地


乐平市浯口镇石明村资源匮乏,交通不便,没有产业支撑,外出打工是村民的主要经济来源。2012年,自三王牧业有限公司落户以来,一条连接村里与外界的道路通了,乐平市三王牧业有限公司也随着这条致富路一起蜚声乐平。2012年,在外务工的汪艳霞回到石明村,创办乐平市三王牧业有限公司,总投资3亿元,占地5640亩,至2016年养殖种植累计产值达9394万元,年销售各类种羊和肉羊5万头,公司积极响应号召,参与“精准扶贫”行动。

带领全村群众特别是那些没有劳动能力的贫困户脱贫致富。“走合作社是一条创业致富的好路子”。2013年,乐平市三王牧业有限公司成立养羊农民专业合作社,带领村民共投资1460万元,其中公司投资20%、村民投资80%,这一输血模式不仅促进了村集体经济发展,还带动了周边10家合作社及2008户农户,累计增收3200万元,通过分红的模式,平均每户增收1.59万元。

记者了解到,乐平市三王牧业有限公司从事种草养羊有机肥加工,与中国科学院江西省分院、浙江省草食性动物专家合作建立了院士工作站。

乐平市委常委农工部部长徐志军接受记者采访


乐平市委常委农工部部长徐志军告诉记者,乐平市在精准扶贫脱贫攻坚工作中注重发挥“一村一工程”学员作用,通过农村大学生双创协会发动全市1000多名会员以各种形式参与精准扶贫。据不完全统计,目前共对接帮扶建档立卡贫困户1463户,占全市全部建档立卡贫困户的22%,超过2017年度脱贫任务。其中,就业帮扶116户,发展产业帮扶75户,产业+金融帮扶1147户,以土地入股分红等形式帮扶125户,他们每户每年至少增收3800元,不仅一年脱贫而且可持续能巩固。同时,还开展以建档立卡贫困户为对象的电商等技能培训活动200多人次。徐志军表示,下一步,乐平市将发动更多的“一村一工程”学员做好脱贫攻坚精准扶贫的宣讲者、推动者和参与者,当好主力军,扛好先锋旗,为打赢脱贫攻坚战做出应有贡献。

记者了解到,这些乡村大学生既是全省“一村一工程”的受益者,同时他们又是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一代农民,在脱贫攻坚上有担当,在精准扶贫上有责任,在带动父老乡亲共同增收致富上有使命感的农村适用型人才。

(中国日报江西记者站 王健)




  2018115日,中国江西网刊载

《夯实乡村振兴的人才基石——我省实施“一村一名大学生工程”纪实》


http://jxqzlx.jxnews.com.cn/system/2018/01/15/016696382.shtml


夯实乡村振兴的人才基石——我省实施“一村一名大学生工程”纪实

中国江西网记者 骆 辉

  2012级学员、新余市仙女湖区河下镇江口村党支部书记何小猫,带领村民创业致富后不忘回馈社会,捐款近50万元修桥修路、改造学校,获赞“公益之星”;

  2014级学员、乐平市三王牧业有限公司创始人汪艳霞,带领村民成立专业养殖合作社,带动每户村民年增收1.6万余元,人称“羊门女将”;

   …………

他们身份不同、岗位各异,却有着一个共同的称呼——“一村一名大学生工程”学员;他们学有所成、学以致用,成为先进技术的传播者、产业发展的带头人、基层组织的顶梁柱;他们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犹如冬天的阳光温暖着广袤大地。

留得住,补齐农村人才短板

  “‘地谁来种、村谁来建、农民谁来带’是实施乡村振兴、农业农村发展必须面对的现实问题。”省委副秘书长、省委农工部部长毛祖逊直言,“培育和储备一支高素质农村人才队伍至关重要。”

思想认识到位,行动才能自觉。时光回溯到2011年,省委、省政府采取“政府出钱、大学出力、农民受益”的方式,全面启动“一村一名大学生工程”,江西农业大学、江西广播电视大学承担具体教学任务,高等教育向农村延伸拓展的大幕徐徐拉开。

如何让培养的人才更多地留在农村、扎根农村、服务农村?我省出台了一系列原则和措施,包括:农村种养大户、农业龙头企业、农民合作社、家庭农场等新型经营主体,乡镇农技站在岗专业技术人员、村“两委”干部及立志在农村创业的优秀青年,在签订服务年限承诺后可自愿报名;乡镇、县(市、区)、市、省四级遴选爱农、懂农、务农的合适人员;培养高校通过考试或考核,择优录取,极大地解决了以往学成后留不住的问题。

  2017级学员刘波,退伍后直接回到家乡芦溪县银河镇,租地垦荒种植果树。“农村是一个广阔的天地,在那里是可以大有作为的。”他引用毛泽东的话自勉,“生在农村长在农村,我更热爱农村,一定要在家乡干出一番事业。”正是众多像刘波一样怀揣扎根农村梦想的人,让赣鄱大地的万千村庄留下了一批“不走的大学生”。

数据显示,截至2017年底,我省共招收培养40125名学员;首批5163名毕业学员中,超过42%的人实现创业致富。从今年起,我省将扩大培养规模,每年招收6000名专科生、1000名本科生,到2020年实现每个行政村都有35名农民大学生的目标。

学得好,注重实效增长才干

   “必须遵循农村人才培养规律,着眼实际、强调实用、注重实效。”江西农业大学党委书记黄路生认为,“不离乡土、不误农时、工学结合、因需施教、分段集中、统一培养,是当前培养农民大学生的最佳模式。”

总结多年实践经验,我省创新推出了教学内容“加减乘除法”——

做加法:在开设传统农学、园艺、畜牧兽医、农业经济与管理、公共事务管理等17个专业的基础上,今年增设农业设施技术、电子商务、旅游管理、财务会计等专业,开辟农村经纪人、土地流转确权、休闲观光农业等新课程;做减法:删减学员熟知或过时的教学内容;做乘法:建成110个教学实践基地,采取课堂教学与现场教学相结合的方式,把课堂移到田间、实践搬进基地、成果应用实际;做除法:修正、改进学员在以往工作中的错误工作方法,弥补知识空白、经验盲区、能力弱项。省委农工部、省教育厅还联合开展检查评估,每年对设区市、县级教学点的组织推动、课程设置、扶持引导、学员创业等情况进行综合评价,列出问题清单,督促改进提升。

  2017级学员、德安县磨溪乡尖山村党支部书记郭明坦言,“什么是乡愁?如何留住乡愁?学习后我才算搞懂弄通了。打造留住乡愁的生态农村,信心更足、措施更实。”2014级学员、万载县奕晟农业种养农民专业合作社理事长韩芳表示,“学习不仅让我掌握了丰富的现代农业管理和技术知识,更结识了一批优秀的同学,我们共享信息、抱团发展。”一批批学员带着希望入校、带着收获毕业,以崭新的姿态投身到乡村振兴的滚滚大潮中去。

带得动,助推乡村振兴发展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必须把广大农民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调动起来,实现共同富裕。“一村一名大学生工程”培养的学员,正成为农民致富的领路人。

  2012级学员、靖安县仁首镇莲塘村村委会主任张和波,2013年成立江西省靖安县洪和农业科技有限公司,采取“合作社+基地+农户”模式,推广有机蓝莓产业扶贫项目,引导44户贫困户108人以土地入股、联户经营、劳务就业及参与经营的形式,带动两个村脱贫致富。2017年,每户贫困户获得分红收益700余元,带动30户贫困户就业,每户贫困户实现就业收入1.2万余元。

  2013级学员、上饶市广丰区排山镇牌门村党支部书记林华,探索“支部+合作社+基地+农户”的党建模式,形成以支部为核心、以合作社为纽带、以产业基地为依托的形式,带领200户村民种植马家柚,面积超过700亩,年产量达9万公斤,实现户均年增收1万余元。

目前,全省已组建了43个“乡村大学生创新创业协会”,毕业学员中40%当选为村“两委”干部,为25个国定贫困县培养输送13478名优秀人才。省委组织部相关负责人介绍,“一村一名大学生工程”激发了农村创新创业活力、推进了农业产业发展、带领了群众共同致富、增强了党组织凝聚力、改变了农村发展面貌,是夯基垒台的基础工程,是乡村振兴的源头活水。

短评:

乡村振兴关键在人

培养造就一支懂农业、爱农村、亲农民的“三农”工作队伍,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关键所在。

懂农业,才能推动发展。巩固和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深化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生产体系、经营体系,促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现代农业的鲜明特征,对农村工作队伍提出了更高要求,因时而变、因时而新地学习、掌握农业农村发展规律,是开展工作的基本能力。

爱农村、亲农民,才能扎根农村。农村工作队伍直接面向农民,与农民群众关系最密切、与农民群众打交道最直接,只有心爱农村、情系农民,才能绽放热情、满怀激情地为农民办实事、解难事,才能扑下身子、扎根农村,谋划农业强起来、农村美起来、农民富起来。




  2018115日,中国农业新闻网刊载

《江西实施“一村一名大学生工程”助力精准扶贫》


http://www.farmer.com.cn/xwpd.../jsbd/201801/t20180115_1350342.htm


江西实施“一村一名大学生工程”助力精准扶贫

本网讯(记者文洪瑛)为破解“地谁来种、村谁来建、农民谁来带”问题,江西省从2012年启动实施了“政府出钱、大学出力、农民得实惠”的“一村一名大学生工程”。5年来,省委、省政府精心部署,省委人才领导小组的正确决策,省委农工部组织实施,江西农业大学和江西广播电视大学开班招生。目前省市县财政累计投入资金1.45亿元,培养农民大学生40125人(其中培养大专生36253人、本科生3872人),毕业学员有42.5%在农村创新创业,成为农村致富带头人。为25个国定贫困县培养输送了13478名农村优秀人才,也为2900个省级贫困村留下了“一支不走的扶贫工作队”。 

江西2012年开始实施“一村一名大学生工程”以来,以村“两委”干部、新型职业农民、农村优秀青年为培养主体,将高等院校优质教育资源向农村延伸,采取“技能+学历”的培养模式,每年培养6000名专科、1000名本科农民大学生。坚持以培养“留得住、用得上、干得好”的农村实用人才为目标,主动融入全省精准扶贫工作大局,着眼在人才选育、扶志扶智、发展产业三个环节发力,倾心、倾情、倾力帮扶,有效解决了“谁来扶、怎么扶、如何退”等难点问题,帮助贫困群众找到了脱贫致富的良方,走出脱贫致富之路。截至目前,平均每个行政村基本上有2-3名农民大学生。

加强对贫困地区的智力扶贫工作,每年从当地选拔一批爱农业、懂技术、善经营的农村青年送到江西农业大学和江西广播电视大学学习深造。通过政策理论教育、实践技能培训、创新创业指导、综合素质提升等多种培育方式,提高文化水平,拓宽知识视野,增强生产技能,造就了一大批高素质农村人才,使农民大学生成为农村科技致富的践行者、产业发展的领头雁、基层组织的顶梁柱、群众脱贫致富的领路人。目前,已为25个国定贫困县培养了13478名农村优秀人才,占“工程”培养学员总数的34%,也为2900个省级贫困村留下了“一支不走的扶贫工作队”。

坚持扶贫先扶志的原则,把扶贫与扶志有机结合起来。针对部分贫困群众缺乏脱贫的志气、勇气和底气,“等靠要”思想严重的问题,发挥农民大学生出自农民、来自农村,与贫困群众在情感和心理上更易理解沟通的优势,以身示范,用所学的科技知识和管理技能帮助贫困群众脱贫致富。创立乡村大学生创新创业协会,与当地贫困结成互助对子,搭建起了一座扶贫协作连心桥,有力地激发和培育了贫困地区发展的内生动力。目前,全省建立了36个以“一村一名大学生”为主体的乡村大学生创新创业协会。乐平市乡村大学生创新创业协会深入开展“帮生产、帮生活、帮技术”为主要内容的“1+N”结对帮扶活动,2016年底帮助贫困群众脱贫2362人,占该县已脱贫人口的55.3%

发动村“两委”干部和党员骨干以及部分有产业规模、有帮扶能力的“工程”学员,采取“党建+扶贫户”“电商+扶贫户”“合作社+扶贫户”“龙头企业+扶贫户”等多种产业扶贫合作方式,形成了生产带动、劳务增收、产权(带资)入股、订单农业、合作经营、自主创业等6类产业扶贫模式,把贫困户有序合理地组织起来,破解资金、技术、项目难题,强化扶贫工作的“造血”功能,引导贫困群众通过自我发展勤劳致富,形成了“建一个基地、兴一项产业、活一片经济、富一方群众”的脱贫致富发展格局,实现贫困户真脱贫、不返贫。景德镇市鸬鹚乡程新村一名特困户在协会学员结对帮扶下,将自家3.6亩土地折价入股凤凰山生态公司,种植杭白菊并通过电商渠道销售,年纯收入达到2万元,一举摘掉了贫困帽。




  201818日,新华网江西频道刊载、

  201819日,中国老区网转载、

  201819日,中国扶贫在线转载

《江西实施“一村一名大学生工程”助力精准扶贫》


http://www.jx.xinhuanet.com/2018-01/08/c_1122227251.htm


江西实施“一村一名大学生工程”助力精准扶贫

新华网南昌18日电(通讯员 江翠芳)为解决农村人才匮乏问题,近年来,江西通过“政府出钱、大学出力、农民受益”的方式,在全省范围内实施了“一村一名大学生工程”,培养和造就了一大批扎根农村、服务农民、发展农业、带头致富的农村实用人才。这些农民大学生以创新创业协会为平台,带头创业,带领贫困群众脱贫致富,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助力富裕美丽幸福江西建设。

找源头、破瓶颈 实施“一村一名大学生工程”

立足农村,着眼农民, 2012年开始实施“一村一名大学生工程”。以村“两委”干部、新型职业农民、农村优秀青年为培养主体,将高等院校优质教育资源向农村延伸,采取“技能+学历”的培养模式,每年培养6000名专科、1000名本科农民大学生。坚持以培养“留得住、用得上、干得好”的农村实用人才为目标,主动融入全省精准扶贫工作大局,着眼在人才选育、扶志扶智、发展产业三个环节发力,倾心、倾情、倾力帮扶,有效解决了“谁来扶、怎么扶、如何退”等难点问题,帮助贫困群众找到了脱贫致富的良方,走出脱贫致富之路。截至目前,累计投入培养资金1.45亿元,为全省农村培养农民大学生40125人次,平均每个行政村基本上有2-3名农民大学生。

选好苗、育好秧 培育“一支不走的扶贫工作队”

加强对贫困地区的智力扶贫工作,每年从当地选拔一批爱农业、懂技术、善经营的农村青年送到江西农业大学和江西广播电视大学学习深造。通过政策理论教育、实践技能培训、创新创业指导、综合素质提升等多种培育方式,提高文化水平,拓宽知识视野,增强生产技能,造就了一大批高素质农村人才,使农民大学生成为农村科技致富的践行者、产业发展的领头雁、基层组织的顶梁柱、群众脱贫致富的领路人。目前,已为25个国定贫困县培养了13478名农村优秀人才,占“工程”培养学员总数的34%,也为2900个省级贫困村留下了“一支不走的扶贫工作队”。

扶到位、帮到底 架起群众身边的扶贫连心桥

坚持扶贫先扶志的原则,把扶贫与扶志有机结合起来。针对部分贫困群众缺乏脱贫的志气、勇气和底气,“等靠要”思想严重的问题,发挥农民大学生出自农民、来自农村,与贫困群众在情感和心理上更易理解沟通的优势,以身示范,用所学的科技知识和管理技能帮助贫困群众脱贫致富。创立乡村大学生创新创业协会,与当地贫困结成互助对子,搭建起了一座扶贫协作连心桥,有力地激发和培育了贫困地区发展的内生动力。目前,全省建立了36个以“一村一名大学生”为主体的乡村大学生创新创业协会。比如,兴国县于20163月成立农民大学生创新创业联盟,50名会员结对帮扶贫困户达5632056人。乐平市乡村大学生创新创业协会深入开展“帮生产、帮生活、帮技术”为主要内容的“1+N”结对帮扶活动,2016年底帮助贫困群众脱贫2362人,占该县已脱贫人口的55.3%

用实招、添后劲 铺设见实效的扶贫致富路

发动村“两委”干部和党员骨干以及部分有产业规模、有帮扶能力的“工程”学员,采取“党建+扶贫户”“电商+扶贫户”“合作社+扶贫户”“龙头企业+扶贫户”等多种产业扶贫合作方式,形成了生产带动、劳务增收、产权(带资)入股、订单农业、合作经营、自主创业等6类产业扶贫模式,把贫困户有序合理地组织起来,破解资金、技术、项目难题,强化扶贫工作的“造血”功能,引导贫困群众通过自我发展勤劳致富,形成了“建一个基地、兴一项产业、活一片经济、富一方群众”的脱贫致富发展格局,实现贫困户真脱贫、不返贫。比如,靖安县2012级学员采取“合作社+基地+贫困户”模式,实施有机蓝莓产业扶贫项目,带动两个村集体经济发展,引导30户贫困群众劳务就业,实现每个贫困户就业收入达1万元。景德镇市鸬鹚乡程新村一名特困户在协会学员结对帮扶下,将自家3.6亩土地折价入股凤凰山生态公司,种植杭白菊并通过电商渠道销售,年纯收入达到2万元,一举摘掉了贫困帽。


返回原图
/